張老師
熟悉國內藝考和國外的藝術留學環境,10年教育行業工作經驗
剪刀在手中翻飛,白色的布料眨眼間被裁剪成形狀不一的布片,飛針走線之后,一件件精美的服裝呈現在人們眼前。4月24日,2018“VGRASS·東華杯”第十二屆中國大學生服裝立體裁剪設計大賽在東華大學拉開序幕,經過現場操作和公開講堂兩個環節,25日,36所院校的38組參賽作品走上環東華時尚周秀場進行動態展示,接受評委和觀眾檢閱。副校長劉春紅出席動態展示比賽并為金獎獲得者頒獎,大賽合作企業代表、社會媒體及師生代表與會。我校大三學生薛惠心捧回立裁設計銀獎和立裁技術銅獎兩座獎杯。
立體裁剪是一種模擬人體穿著狀態的裁剪方法,相較于服裝效果圖的天馬行空,立體裁剪更強調以人體為中心,將布料披掛在人體模型上進行裁剪與設計,更加直觀地感知成衣的穿著形態、特征及松量等,是業界公認的最簡便及最直接的觀察人體體型與服裝構成關系的裁剪方法。在操作過程中,設計師可以邊設計、邊裁剪、邊改進,隨時觀察效果、隨時糾正問題,對人體曲線的掌握更加準確,縫制出來的衣服也更貼體美觀,故此立體裁剪素有“軟雕塑”之稱,具有藝術與技術雙重特性。
本屆比賽主題為“‘WhiteⅡ’—中國設計”,在傳承上屆大賽主題“White”的同時,著重提出了“中國設計”的概念。參賽作品不限服裝及面料品類,僅限定全白色系呈現。大賽強調設計中對于中國文化精髓的挖掘,引導學生專注于服裝本身,希望選手們以全白的形式,除去“中國紅”“中國圖案”等固有“中國元素”刻板印象,用作品詮中國之美,裁中國之衣,彰顯文化自信。大賽獲獎作品、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大三學生薛慧心的《盛唐》將唐代選做其“中國設計”的突破點,作品中提取諸多唐代服飾文化元素,將唐俑中的圓潤廓形、齊胸襦裙中的胸部造型線等融入整體設計。薛慧心說,對于現代服裝來說這些元素雖不常見,卻仍然實用和有趣?!妒⑻啤愤x用多種富有肌理感的白色面料營造豐滿的質感,采用簡單的重疊方式進行裝飾,層層疊疊布料的扭轉,含蓄而靈動,賦予作品包容性。
大賽組織者之一、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劉詠梅告訴記者,立體裁剪講究藝術與技術的雙重融合,本屆比賽不僅為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搭建平臺,更注重引導學生挖掘中國精神更深層次的內涵,設計不僅僅只是表面的符號,更是一種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同時通過立裁的手法,完成更加貼合人體的設計,表達“服裝源于生活,給予舒適,脫離束縛”的理念。
“VGRASS·東華杯”中國大學生服裝立體裁剪設計大賽的已經走過十二個年頭,許多當年的參賽選手已成長為大賽指導老師,帶領自己的學生參加比賽,通過大賽實現了教育傳承,來自魯迅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的張馨月老師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04年,作為學生的她參加首屆中國大學生服裝立體裁剪造型設計大賽并獲得金獎,2008年起,作為指導教師的她先后四次帶著自己的學生站在了該項比賽的領獎臺上。今年張老師更將以“全局·交融”為題,在本屆立裁公開講堂上,為大家帶來“關于服裝立體造型全局觀和藝術與技術交融性”專題講座。
作為全國最早把立體裁剪納入專業課程教育的高校之一,東華大學編寫出版的《服裝立體裁剪》教材入選為國家級規劃教材,為全國許多本科院校開展專業化的立體裁剪課程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經過30多年的發展,東華大學的立體裁剪課程已經從當初的單門課程發展成現在包括本科必修、選修以及研究生專業方向課程在內的體系化課程。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大二學生肖瀟本學期正在修讀立體裁剪課程,雖然還沒有完全結課,他也有很多學習心得:“相較于平面裁剪,立裁能更加直觀反應面料在人體上的狀態,這樣做出的衣服不再是傳統的經驗沿襲,而是綜合考慮到了受重力和人體各部分支撐力的影響,通過對立體裁剪的系統學習,我不僅基本功更扎實了,在設計上也敢于嘗試更多的新造型,希望明年我也能夠站在中國大學生服裝立體裁剪設計大賽的秀場上?!?/span>
本站覆蓋全國各省市專本科院校及計劃外招生院校,匯總各校招生要求及專業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錄取,請自愿填寫下表,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篩選適合您就讀的大學,安排校方老師與您溝通。即刻報名,圓大學夢!
在線咨詢
微信咨詢
電話咨詢
藝考官微
TOP